兴致勃勃地做着晚饭。朴过来,问:“晚上吃什么?”
“炖牛肉啊。”
“我不想吃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你炖的牛肉不好吃。难吃死了。我不想吃。”
火气腾地一下冒上来。“你给我走开!”“走开就走开,我离家出走了!”“你要是敢给我离开家,看我回来不揍扁你!”
不理他,自去菜地摘菜。一边忿忿,一边还是留意着他的去向。还好,真没出门。他还是在意我的反应的。到底还是个乖孩子。
渐渐平静。
好像有一根线,轻轻在灯花上一拨。内心里突然澄明。
“宝贝,过来。我问你一个问题。
你问我晚上吃什么的时候,是不是心里已经有想要吃的东西了?”
“是。”
“你想吃什么?”
“肯德基。”
“那么,你跟我说你想吃肯德基了吗?”
“没有。”
“那你说的是什么?”
“你炖的牛肉不好吃。”
“你是因为想吃肯德基,所以不想在家里吃晚饭,是吗?”
“是。”
“为了不在家里吃晚饭,所以你就说我炖的牛肉不好吃,是吗?”
“是。”
“那么,现在,你想去吃肯德基的目的实现了吗?”
“没有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你生气了。”
“我为什么生气?”
“因为我说你炖的牛肉不好吃。”
“宝贝,你听我说,
你没有去成肯德基,是因为你刚才根本没有说你想去吃肯德基。
我根本不知道你想去吃肯德基,你怎么可能实现你的目的呢?
你想去吃肯德基,就应该告诉我你想吃肯德基,而不是对我说我炖的牛肉不好吃。对不对?
现在,你不但实现不了你的目的,还说话伤害了我。‘恶语伤人恨难消’,这句话,你学过的,对不对?”
“宝贝,妈妈希望你,想要什么,就直接说出来,不要通过伤害别人的方式。伤害别人,自己也不会好受,对不对?”
朴点头。他明白了。
我自己,也明白了。
他的模式,不正是我的模式?!
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当自己有所需要的时候,不知道该怎样说出来。
不能够以简单、直接、平和、坦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,而是潜意识中假定了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,因而生了嗔怪怨恨的心,并进一步将这情绪,转化成为刺激的语言说出来。
结果是,伤害了别人,也无法满足自己。
再往深处看,是对于自己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、对于对方是否愿意满足自己的需要,没有信心。
为了试探,凭空地假设出与对方对立的情境,并采取以攻为守的方式,试图通过埋怨和指责对方,引起对方的“醒觉”,促使对方在忏悔的心态下,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明明是自己想要,却要上演一出“对方错了,主动给我”的戏。
不安全感,控制,全在其中了。
再进一步。
我没有满足朴的要求,可是,我多么爱他。
那么,我为什么要因为别人没有满足我的要求,就质疑别人对我的爱?
孩子就是一面镜子。清清楚楚地照出我们自己。
不从孩子的行为看到荒唐,就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是多么荒唐。
2 条评论:
非常认同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,也因为这样每当孩子犯错时我会先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错。。。
谢谢到访!我又回来了!今天又要开始来除草!
发表评论